【#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制度外管人案例解析大全_巧用“危机感”驱动员工》,欢迎阅读!

案例
余总最近被人事问题搞得焦头烂额,50岁不到头发都白了。什么样的员工能让他如此费神?原来是公司里的中层业务骨干工作不上进令余总寝食难安。
眼下这个公司是余总白手起家做起来的,从当初的三五个小兵的小地摊到如今五六十人的中小型企业,余总没少吃苦受累。如今公司里工资最高的几个业务骨干正是跟他一起打天下闯出来的开国功臣。
然而就是这几个开国功臣让余总白了头。他们的收入都不低,当初为了鞭策员工上进,不停地给他们升职、加薪。如今这些业务骨干个个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房子、车子都有了。
然而生活稳定了,业务员的干劲却不足了,请假、旷工现象不断。余总也采取过相应手段,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由于工作性质特殊,管理制度根本约束不了他们,他们是老臣,人事部门也拿他们没辙。升职、加薪是不可能的了,否则就只能把公司让给他们算了。
余总也想过辞退他们,但他们手里有很多关系不错的客户,这些客户既是老臣们的衣食父母,也是公司赖以生存的财政来源。再则,员工跟了他近十年,也立下过汗马功劳,人都是有感情的,他们又没有犯大的错误,余总怎么可能下得了手。
公司最怕这种要上却上不去,要下又下不来的员工。虽然不是大不了的事,但余总希望公司再扩大规模,这几位中层骨干起不了好的带头作用,有时候更制造负面影响,为了管理的事,已经有好几任人事经理被气走了。究竟怎样才能除去他们已经养成的惰性,重新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余总因此愁呀愁就白了头。
管人要点解析
不少企业、管理层都遇到过或者正遭遇着类似的问题,眼睁睁看着团队成员士气越来越低,却无能为力。他们不是不重视激发员工动力,但激励是有限的。但见不少新制定的激励制度令员工又惊又喜,员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鼓足了干劲,但随着升职、加薪一路攀升,员工对工作却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了。
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升职、加薪总是有上限的,而且多数员工与之无缘,而后,当福利变成一种习惯,员工也就感到激情耗尽了,于是便又回到原来的工作状态。而老板却骑虎难下了,因为职位和薪酬升上去容易,那是员工应该得的,降下来却很难,反而变成老板欠员工的了。
与余总有类似困惑的另一个位老总对员工的激励更是黔驴技穷。
这位老总经营着一个小型沙发厂,工人们大多没多少文化,因为加班时间较多,老总制定了加班制度,给他们比较好的福利。可是员工不把工作当回事,因为吃住都在厂里,加班与否他们也不在乎,虽然名义上在加班,实则是在混时间,在他们看来,加班不外乎就是变相性地增加收入。
后来新建了厂房,老总希望趁这个机会给员工们打打气,于是在一次员工大会上激情澎湃地宣布这个好消息:“我们新建了厂房,有了崭新舒适的工作环境,只要大家多努力一把,明
年我们还会盖新的办公大楼。你们是工厂的主人,这些财富是大家创造的,所以,财富是属于大家的,只要大家多努力一把,珍惜这舒适的工作环境,我不会亏待大家的。”
这番激情澎湃的演说不仅没有令工人们感动,他们还在台下有的撇嘴,有的翻白眼,有的则将双臂抱在胸前,假装哆嗦。
激励制度对于提升员工的工作激情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车子、房子”不是惟一的激励之路。激励员工努力向上,除了正常的激励制度,还得配合一些制度外的手段。
在每个企业中,小稳则安,不思进取的员工大有人在,令余总愁容满面的中层骨干正是这样一拨人。当初跟着余总打天下的时候应该都是穷小子,如果不努力创造有可能领不到薪水,如此一来生活就没着落了,所以他们肯拼命。当公司规模扩大了,薪水涨了,房子、车子有了,自己也小有存款了,那种为生计奔波的吃苦精神便随之消失了。
可不是,即使不拼命,每月也有几千块钱的进账;即使不去开发市场,手里依然有几上可以啃的大客户。就算往最坏的方向想,一个月不出单,不也有基本工资吗,自己在银行还小有存款,怕啥?出门有车开,回家有房住,不缺烟钱不缺酒钱,此生何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辈子说过也就过去了。
这是一种纯安全感心态,是没有危机感所致,那些混在升职无希望,开除不够格的灰色地带的员工大多存有这种心态,这种心态致使他们工作无激情,效率低下。
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穷孩子从小便知道食不果腹的辛酸滋味,感受到人间冷暖,对生活存有危机感。所以他们知道生活需要努力,即使有钱在手也不肆意挥霍。而富孩子从小就不缺吃不少穿,不知道没钱会是什么滋味,没有危机感,所以大多数富人家的孩子懒惰娇气。
此外,新员工往往比老员工工作更卖力,更上心,更听话,也是因为新员工有危机感,自知地皮没踩热,不努力工作、不服从安排就会被炒鱿鱼。
在职业发展理论中,“安全”是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它包括身体的安全、组织规则的信赖度以及足够的工作培训和事业发展机会。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安全感在对员工形成正向激励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员工的惰性。因而,在给员工安全感的同时也要给员工相应的危机感。
世纪60年代末,加农采取多种经营,打入了计算机市场。它研制的键盘式计算器试销后获得成功十分畅销。但是好景不长,加农在与“卡西欧”推出的小型计算器的竞争中连连失利,它又改制新型计算器上市,由于研制工作仓促,新产品缺乏合理性,结果销路不畅,又遇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打击,加农出现巨额赤字,濒临倒闭的边缘。
如何挽救颓势?当时在董事会中名列最后的贺来提出:应该把危机告诉全体职工,让他们知道企业处于危险境地的真相,唤起他们的危机感,振奋起背水一战的士气。这种危机感将创造出许多智慧,而平时是产生不了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yH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