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 “双轨制”改革 任重而道远》,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考 “双轨制”改革 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灏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4年第03期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表示,我国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行高考,即学术型高考。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选拔性考试,高考改革的每一个动向都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从“3+2”到“3+X”,从全国统一考试到各省自主命题,从统一招生到高校自主招生,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抑或招生方式,高考改革的步伐一直都未停止。但历来每次改革都受困于顶层设计,而未从根本上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窘境,反而使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进一步凸显。 此次教育部门推出的高考“双轨制”——“学术轨”与“职业轨”,是历年高考改革中相对较为彻底的方案。以学术与职业为标准,根据学生的学历、兴趣、人生规划等,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此次“双轨制”高考改革方案,旨在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选择,以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方式增加学生成才概率。
其实,现行高考制度受诟病颇多,要完全破除应试教育之弊端,唯有触及问题根本。对于一份积极的高考改革方案,我们可以粗线条地勾勒改革图景,但要将其付诸实践,如此素描式的概述却不足以囊括改革全部内容。学术与职业如何区分,学生如何分流,高校如何定位……摆在改革面前亟须商榷的难题还有很多。然而,无论新的改革方案选择哪一个环节作为突破口,都必须把握全局,长远规划;确保公平,合理配置;广泛参与,齐抓共管,这样才能减少方案推进过程中的阻力,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第一,把握全局,规划长远。高考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它无法依靠考试内容或考试模式任一单方面改革来完成,而是需要打破现行考试招生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然而,高考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其涉及面广,多方利益主体、教育模式、招生模式、考试内容等都必须纳入系统,统一规划。这就要求决策者站在更高层面,把握全局,统筹各方资源,重新设计一套能够良性运行的高考机制,打通学术与职业之间的通道,而不只是将现行高考模式简单地人为分割,让考生在涉世未深之时进行非A即B的选择。此外,高考改革应该谋局长远,重视方案的可持续性,务必使改革方案中的每一个环节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先进性,对高中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引领作用,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与磨炼,避免因朝令夕改而造成无谓的浪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确保公平,合理配置。现行高考制度中的教育不公平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历来是人们抨击的重点。新的改革方案只有确保教育公平及资源配置平衡,才能取信于民,减少推行阻力。高考改革应充分考虑绝大多数利益主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以此为出发点,制定改革方案及执行细则,将考试与招生置于阳光之下,避免暗箱操作或“潜规则”,重新配置失衡的教育资源,以免因改革引起更大的不公平。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由于政策倾斜力度不同、社会观念有失偏颇、企业招聘学历歧视严重等多重合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极其不均衡。要使“双轨制”高考改革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破除“厚此薄彼”的不平衡状态,对职业教育体系加大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转变观念,消除学历歧视,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置于同一天平上,均衡发展,和谐共进。 第三,广泛参与,齐抓共管。高考改革,体系庞大。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部门只是统筹各方资源,制定完善的改革方案并努力推行。然而高考事关千万家庭,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因此,家庭、学校、企业都应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共同促进高考改革取得卓越成效。其一,高校应配合改革方案革新教育理念。高考“双轨制”改革方案,其实就是从高校培养方式改革倒逼整个教育体系综合改革,它要求高校依据自身资源,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学术底蕴厚的院校专注学术人才培养,而应用型院校则主推职业技能培训,术业专攻。其二,社会及企业应彻底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的用人理念,不唯学历重能力,不唯资历重业绩,消除学历歧视,打破“名校崇拜”,既尊重学术,又尊重技能,给予不同类型的人才同样的成才机会。其三,家庭也应从旧的教育观念中跳脱出来,避免用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而是依据孩子特质选择合适的成才途径,教育孩子学有所用、用有所长。
高考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依靠外力与内力来推动并日趋完善的过程。但无论过程如何艰辛,我们的改革将越来越符合大众的预期,越来越朝着完善和进步的方向前进,我们有理由对它充满信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o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