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022-08-17 04:47: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欢迎阅读!
山月,峨眉,古诗词,诵读,上册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

课前:提示地名、江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年李白《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

1




流、州)

——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念。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看插图理解)驶向。

——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 思月怀乡之情,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 那么 ,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补充习题第二题23. 3、搜集写月的诗句



2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nM.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