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华东师大地理综评问题》,欢迎阅读!

华东师大地理综评问题
1.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2.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3.文化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变迁性、稳定性、积累性、多层次性、滞后性。 4.挑战与应战学说(英国的汤因比):(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
5.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1)定居历史分析:a、生活史;b、搬迁类型:迁入、定居、通勤、抽走、回到;c、搬迁者和停留者;d、定居的持续时间:积累定居将产生惯性。(2)随机方法: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搬迁流随时间的变化。 6.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流动半径越来越大;(3)流动高峰提前,外出时间延长;(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原因分析:(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2)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3)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4)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5)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
7.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完整阶段:低多寡;(2)过渡阶段:头顶(较完整阶段为高)高;(3)现代阶段:死亡率上升、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快速增长快速。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型”仅针对第三序列:人口快速增长快速、失速、缓慢。 8.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2)早期扩张: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3)后期扩张:死亡率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减速;(4)低位静止:死亡和出生率都低,(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
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 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
9.使得人口转型的因素:(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起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升;(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有关的人口政策。西欧模式包含欧洲发达国家、北美国家,就是自发性的演化过程;而日本模式包含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除了一定的自发性外,同政府引导节育就是密不可分的。
10.人口构成(人口结构):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1)自然构成:a、性别构成通常用 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b、年龄构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数中不同年龄的比例关系;(2)社会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婚姻家庭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和种族构成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l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