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跨国公司R&D对华转移及其影响探析-开题报告及任务书》,欢迎阅读!

江西财经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及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 跨国公司R&D对华转移特点与影响探析 学生姓名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1.选题目的和意义:
国际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潮流之一,而跨国公司正是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产业转移已由生产领域拓展至研发、服务领域。研发作为一个独立的工序,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中国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但到目前为止,承接的产业还是以制造业为主,而对研发的承接相对滞后。同时,对中国而言,承接跨国公司R&D转移和加速本土企业研发,是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问希望通过对跨国公司R&D对华转移趋势与影响的研究,能对中国更好的承接国际研发的转移和加速本土企业研发有所裨益。 2.本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西方关于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研究对象主要是美国与欧洲大型企业之间的相互R&D投资,后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又扩展到了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小型发达国家。90年代后,开始有一些学者研究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R&D 投资。
与生产领域的国际转移相比较,研发的国际转移有其特殊性。多数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R&D投资主要基于两种动机:需求驱动型(Demand-oriented)动机和供给驱动型(Supply-oriented)动机。基于需求驱动型动机的R&D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的特殊需要,在当地设立R&D机构支持海外生产或为东道国客户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的投资活动。这类R&D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企业拥有的技术优势,在东道国市场上创造更多的利润。供给驱动型的R&D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跟踪或获取东道国的技术或利用东道国的R&D资源而进行的R&D投资活动。跨国公司进行供给驱动型R&D投资主要是为了创造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平。
根据研发领域国际转移的以上两种不同动机,美国学者Walter Kuemmerle将其对应分为HBA(home-base-augmenting)和HBE(home-base-exploiting)两类。他通过对五个国家的32个医药或电子行业大型跨国公司的调查(这些公司总共拥有238个实验室,其中,156个位于母国之外)发现,尽管研发渐趋全球化,但从目前研发的国际转移来看,研发的国际区域化现象比较明显。就HBA而言,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日本这三大区域内。与HBA相较,HBE则有所扩散。同样的结果也出现在Maximilian von Zedtwitz等人的研究当中。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动机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如Serapio等,认为跨国公司向发展中东道国进行R&D投资存在一种所谓技术保护型动机。即跨国公司为了保护其R&D成果,防止东道国企业模仿,在发展中东道国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技术保护(比如:对产品进行防伪设计、增加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或建立技术保密制度等等)。虽然这类投资不会提高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但能起防止技术扩散,增加东道国企业技术模仿难度,故也应列入R&D 投资之中。
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跨国企业的R&D投资现象,并发表了一些成果。国内学者往往是结合国际上跨国公司R&D转移的理论,更注重于跨国公司R&D在华投资,包括其趋势、特点、动因、影响等方面,其中最著名的如薛澜、
李安方等人。清华大学学者薛澜、王书贵、沈群红在其文章《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影响因素分析》中详细论述了跨国公司R&D在华投资的各种动因和影响因素,并用表将其归纳为:
影响因素
研发需求方面
研发供给方面
研发效率方面
外部环境方面
具体内容
开发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
适应当地的生产工艺 接近市场和顾客
当地高素质人才 当地创新成果 当地科学系统
靠近生产和销售部门 东道国政策 缩短开发周期
贸易保护壁
降低研发人员的费用 垒 全球无间断开发 提高灵活性
同行竞争压力
但是,国内学者的分析往往只注重理论方面的分析,对国内这些影响因素如何影响,多大程度影响跨国企业R&D投入还很少有涉及,同时国内学者很少对跨国公司之间投资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即跨国公司的集聚效应进行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一. 定义R&D,并简述其在全球经济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 综述跨国公司R&D转移的理论
三. 跨国公司R&D对华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三. 跨国公司R&D对华转移的动因和障碍 四. 跨国公司R&D对华转移的影响
五. 中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R&D转移的思路
4.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包括实验设计、调研计划、资料收集、参考文献等内容
一. 完成计划:
1.2006年9月 开题报告
2.2006年10月 选题审核表和大纲 3.2007年1月 初稿 4.2007年3月 二稿 5.2007年4月 三稿 6.2007年5月 定稿 二.参考文献:
[1] 顾朝林、赵令勋,1998:《中国与高技术产业与园区》,中信出版社。 [2] 江小涓、冯远,2000:《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 行为分析》,《管理世界》第3期。 [3] 薛澜、王建民,1999:《知识经济及 R&D全球一体化: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国际经济评论》第3期。 [4] 吴仪康,1999:《外国在中国兴办研究开发机构的调查研究》,《中国软科学》第 12 期。
[5] 李安方,2004:《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效应与中国对策研究》,人民出版社。
[6] 薛澜、王书贵、沈群红,2001:《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影响因素分析》,《科
研管理》第4期。 [7] 张开仁,2003:《跨国公司对华R&D投资新动向及其应对策略》,《上海综合经济》第12期。
[8] 王志乐,2003:《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趋势》,新华出版社。 [9]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2002:《R&D拥抱中国:跨国公司在华R&D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10] 方慧,2005:《跨国公司在华R&D影响与对策分析》,《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一期。
[11] UNCTAD,2005:《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
[12] Cantwell J. and Janne O. 1999, Technological Globalization and Innovative Centers: The Role of Corporate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Hierarchy [J], Research Policy, 1999, 119~144.
[13] Walter Kuemmerle.1999,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industrial research in the pharmaceutical and electronics industries——results from a survey of multinational firms, Research Policy, 28.
[14] Maximilian von Zedtwitz and Oliver Gassmann.2002, Market versus technology drive In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four different patterns of manag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Policy, 31.
[15] Donald H.Dalton, Manuel G. Serapio, Jr. and Phyllis GentherYoshida.1999, Globalizing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Technology Policy.
5.指导教师意见及建议:
签字:
年 月 日
注:此表前四项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O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