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议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欢迎阅读!

浅议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
[摘 要]龙勃罗梭是刑事实证学派的开创者, 他的最大贡献在于认识视角的转换:从思想到实证、从自由意识论到行为决定论, 从道义责任论到社会责任论、从犯罪到罪犯、从刑罚威性论到刑罚矫治论。他重视对犯罪人病理解剖的研究,运用人类学的测定法来研究精神病犯罪人及其他犯罪人,总结其犯罪学思想,大致可以分为天生犯罪人论、犯罪人类型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防治理论四个方面。
[关键词]龙勃罗梭;犯罪学;思想 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总体的思想,大致可以分为天生犯罪人论、犯罪人类型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防治理论四个方面。
一、天生犯罪人论
龙勃罗梭在对意大利臭名昭著的土匪维莱拉进行尸体解剖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维莱拉的头颅里面有一个不同于一般的正常人的“中枕凹”和一个与小脑蚓部超常发展有关的凹处,而这两个凹处只存在于原始人的头颅中。“好像一个茫茫黑夜的迷津者,猛然间看到了一条光明灿烂的道路。在我看来,犯罪者与犯罪真相的神秘帷幕终于被揭开了。原因就在于原始人和低等动物的特征必然要在我们当代重新繁衍”,[1]基于这一个惊奇的发现,龙勃罗梭总共对3839名犯罪人先后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调查,特别是对383名的关押的犯人的头盖骨作了细致的测量。基于颅像学的大量数据,龙勃罗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论,这一理论为犯罪学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野。
天生犯罪人论是龙勃罗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犯罪学理论,也是他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理论,也是后来最具有争论的理论之一。天生犯罪人论作为其早期著作中的核心命题,其理论可以阐述为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犯罪者通过体格和心理的异常现象而区别于非犯罪人;2.犯罪人是人的变种、一种人类学类型、一种退化现象;3.犯罪人是一种返祖现象,是蜕变到低级的原始人类型;4.犯罪行为有遗传性,它产生于犯罪天赋。[2]
二、犯罪人类型论
一般认为龙勃罗梭对犯罪人类型的分类可以总结为因情感和冲动而犯罪的人、惯常性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和天生犯罪人。[3]
(一)冲动犯罪人
关于因情感和冲动而犯罪的人,龙勃罗梭认为准确地说,应当叫做冲动犯罪人。龙勃罗梭总结了这类罪犯的特点,相比而言,这类犯罪人很少,大多是年轻人,他们的颅骨异常,相貌较好,性格诚实,富于情感,与生来犯罪人的冷酷无情形成对比, 往往在犯罪之后感到后悔, 在监狱中常常进行自杀行为。龙勃罗梭认为这类犯罪人有一定的接受改造的可能性。因情感而犯罪的人通常是受到了侮辱和讥笑,愤怒、爱情或名誉受损往往也是其冲动的原因。这类情感一般来讲是突然爆发的,犯罪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不经过事先策划,通常是在大庭广众之下,通常在大白天,对凶器的选择也具有仓促性和临时性。
(二)惯常性犯罪人
惯常性犯罪人亦即天生犯罪人。龙勃罗梭称,他们天生的道德感缺失和认知错误致使他们生来具有犯罪的倾向。犯罪人的绝大部分是惯常性犯罪人。他们犯罪后不知悔改,甚至认为犯罪后反而有功,只能对这类犯罪人采取“社会防卫”
的对策。此类犯罪人具有明显的体貌特征,如“毛发稀少,体重轻,头骨容积小,前额后缩,额窦明显,早熟性骨结,颅骨较厚,下领骨和颧骨突出,眼眶歪斜,毛发茂密,犬齿外伸,皮肤颜色较暗”,以及有很明显的精神层面的特征,如“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不明显;极度懒惰,没有羞耻感和怜悯心,病态的虚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惯于用手势表达意思等”。[5]
(三)精神病犯罪人 与一般犯罪人相比,精神病犯罪人常在没有任何诱因甚至违反常理的情况下进行犯罪,对犯罪结果不加掩饰每当他们的犯罪完成之后, 他们不仅不设法隐瞒犯罪, 反而可能会直率地承认犯罪, 渴望谈论犯罪, 用得意的口吻诉说他们在犯罪当时体验到的解脱感他们认为自己遵守秩序, 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在生理上,他们与惯常性犯罪人有许多共同的退化的生理特征,如头骨畸形、身体部分病变、斜视、耳朵位置偏歪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总结,龙勃罗梭发现精神病犯罪人主要有偷窃狂者、间发性酒狂者, 即习惯性嗜酒者、杀人狂者、女性色情狂者和恋童癖者、歇斯底里犯罪人而以及犯罪狂者而。龙勃罗梭也认为, 几乎所有类型的精神障碍都能引起一定的犯罪。
(四)偶然犯罪人
偶然犯罪人是“那些不寻找犯罪机会,但又总会遇到犯罪机会,或者出于极其轻微的原因而犯罪的人。他们仅仅是那些与隔代遗传和癫痫完全无关的人。但是, 正像加罗法洛所观察到的那样,恰当地说,这些人不应该称为犯罪人”。偶然犯罪人与天生犯罪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受外界冲击因素而实施犯罪。
三、犯罪原因论
在写作《犯罪人论》第二版时,龙勃罗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他明确指出,所有的犯罪都有多种原因,不能用单一的原因加以解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龙勃罗梭已经修正自己的“天生犯罪人论”的观点,从简单的遗传因素转变到不仅包括遗传也包括其他外在因素的“多因论”观点。龙勃罗梭从多方面阐述了各种外在因素与犯罪的关系。[7]
关于遗传与犯罪,龙勃罗梭认为遗传因素对犯罪有很大影响。龙勃罗梭引用了大量事例说明这个问题。关于返祖现象,龙勃罗梭认为在惯常性犯罪人身上有这样一些生理上的特征,如毛发稀少、体重轻、头骨容积小等特征。关于种族,龙勃罗梭认识到不同的种族在犯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比如印度有的部落以盗窃为业,从小就教男孩当窃贼。关于年龄,龙勃罗梭指出20到30岁之间是犯罪人年龄集中段,而且绝大多数犯罪发生在15到25岁之间。关于性别,龙勃罗梭认为妇女犯罪主要涉及堕胎、投毒、盗窃,龙勃罗梭把妇女犯罪形式与男性的差异归因于妇女的生活范围较小,力量较小,受教育较少。此外,他还指出犯罪与气候、职业、饮食等等有密切的联系。
四、犯罪防治论 (一)犯罪预防
龙勃罗梭认为, 龙勃罗梭主张刑罚应当以矫正为基础,龙勃罗梭认为通过监狱和教育来救治犯罪是一种幻想,不现实的,首先应当预防犯罪人的产生,而不是惩罚犯罪人,如果不能预防犯罪的产生, 就应当对犯罪人进行矫治,如果无法矫治, 就应当把这种无法矫治的人在适当的机构中隔离起来, 这种隔离机构没有监狱的那种不好的名声。因此龙勃罗梭认为应该用预防性措施和法律措施矫治犯罪人。1.简历预防贫穷儿童犯罪的机构
下决心预防自己免受邪恶侵袭的社会, 应当为那些不幸、由于自然保护人死
亡或犯罪而无家可归者提供良好的教育。最好的矫治是在受人尊敬的私人家庭中安置他们, 使他们能在那里受到细致的照顾和看管, 或者将他们在能够给他们以良好的教育和道德训练的适当机构安置他们。因此, 国家应像当时的一些著名慈善家一样, 开办一些收容教育贫穷儿童的机构, 防止这些儿童成为犯罪人。
2.建立预防贫穷成年人犯罪的机构
龙勃罗梭认为,当成年人遇到生活危机时, 预防犯罪的方法也应当包括在此内,例如那些失去依靠的和失业的人,给他们提供帮助。为移民和异乡人建立相关的庇护所、阅览室,价格低廉的和对身心有益的娱乐场所,为体力劳动者创办的劳动局、移民救助组织等都是预防成年人在遇到生活危机时犯罪的机构。
(二)对一些具体犯罪的预防
1.对性犯罪的预防。在提到对性犯罪的预防的时候,龙勃罗梭首先指出“离婚是预防通奸和其他性犯罪的一项强有力的措施, 而这些犯罪属于近代犯罪中最可悲的现象之列。”龙勃罗梭举例, 在实行离婚的情况下, 通奸犯罪下降, 而在不允许离婚的地方, 通奸犯罪则上升,因此,离婚是预防通奸这种性犯罪的有效手段之一。龙勃罗梭似乎认为,对性犯罪应使用疏导的方法加以预防,而不能用严厉的刑罚。他引用菲利的统计资料证明,严厉的刑罚不是万能的,严厉的刑罚并不能遏制日益增加的犯罪。
2.对诈骗犯罪的预防。龙勃罗梭提出广泛宣传信用知识、改革银行信用制度等预防诈骗和背信犯罪的措施。此外, 龙勃罗梭还论述了预防酗酒、预防贫穷和富裕对犯罪的影响等。
(二)犯罪治理 1.罪行共栖理论
罪行共栖理论即对犯罪人采取再适应的方法,主张通过劳动来改造犯罪人,社会可以利用罪犯的劳动和能使社会和被害人从其劳动成果中得到损害的赔偿。龙勃罗梭提出,劳动不仅可以使得国家为囚犯开支的费用,对于囚犯而言,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一是调节监狱生活,二是帮助囚犯被释放后适应其谋生的职业。在其著述中还论及了囚犯适合从事的劳动、劳动的非利益化、对出色劳动者的奖励以及对劳动报酬的管理问题,这些都是完善现行劳动改造制度不可或缺的宝贵意见。
2.监狱管理理论
在对囚犯的教育改造问题上,龙勃罗梭提出强制性的约束不能有效地改造囚犯,应该以刚柔相济、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不要过多地诉诸处罚和管制;在教育内容方面,应教授以农耕、缝纫、应用物理等有用的技艺和绘画方面的知识,而不是进行可能使囚犯学到监狱中应当禁止的联系方法、为犯罪提供新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根据犯罪人的兴趣和情感进行教育时,应该通过表扬、允许探视、增加一定程度的生活自主权和提前释放等措施来引导囚犯向好的一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意] 切萨雷,龙勃罗梭,黄风译.犯罪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4
[2]王赛.龙勃罗梭犯罪原因论评析[J].辽宁警专学报,2009.2. [3]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197-199. [4](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M].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5]储怀植, 许章润,犯罪学[M].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K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