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本思想理论基础

2023-04-15 20:47: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民本思想理论基础》,欢迎阅读!
孟子,民本,理论,思想,基础
孟子民本思想理论基础

从我国历史看,在长达千年的封建统治下,虽然有时由于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政治利益,没有充分贯彻民本思想,但就总体而言,民本思想始终或明或暗的雄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并一直指引着历代贤明君主的政治活动。正是因为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才使中国古代除极个别情况外,一般并没有出现极端独裁的政治现象。这也是中华民族能称为文明古国的原因之一。 ()天命观

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强调天是万物的本源,是主宰自然和人事的力量。天有三层含义:一是可以降下福社的人格神,二是作为本体的道德法,三是物质的天。孟子关于“天”的观念则是对上述三层含义均有涉及。殷周时代的天命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天命是无私的,它爱护世间的每一个人;二,天是道德的化身,本性是好德;三,天命不是恒常的,人须长期修德。孟子在继承殷周天命观的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天命观。 1.天意是通过民意来表达的

在君主地位的合法性这一问题上,孟子认为不是前任天子将君位传与继位者,而是“天”赋予的,万章与孟子的一段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孟子》: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也就是说舜继承尧之天位并不是尧给的,而是“天”给舜的。孟子认为,“天”是不说话的,天子可以向“天”推荐人,却不能强迫“天”把天下给与他,天子将继位者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又把继位者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也接受了,如此,继位者就获得了“天”赋予的合法性。反之,君主如果得不到百姓的认可与支持,也就得不到“天”赋予的合法性,也就不能获得天子之位。要想获得百姓的认可与支持,就是要获得民心,也就是要做到孟子所说的:“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此之谓“民本” 2.用天来规诫人们的行为

孟子与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孟子并不主张消极被动地接受命运的主宰,号召人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积极的作为。即我们通常所说


的“尽人事听天命”。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所以事天也。”孟子坚信,人本身就存在仁义礼智的善端,要扩充这四种善端,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这就是顺从天意,无论生命或长或短,只要坚持自己的本心,并自觉加强修养,就能够“尽人事而听天命”

综上所述,孟子是在其天命观的基础上阐发民本思想的,通过“天意是通过民意来表达”的主要观点,告诫统治者要将本身固有的善扩充、完善,这样天命才能永驻。同时也劝告民众,不应该抱有听天由命的消极观念,而要以积极的心态,按照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在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去作为。 ()性善论

在战国时期关于人性问题诸子百家进行了激烈争论,孟子就是当时辩论中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人性皆善的观点对当时政治统治影响极大。孟子是我国历史论述人性善恶的第一人,他曾论述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中的恻隐就是不忍,就是善心。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生命本身就具有善的根基。孟子思想指出人之所以具有善待和关怀他人的自觉性,是因为人性本善,它将人的感性生命推向了更深的层次,揭示了人生命中存在的善的价值。

在春秋战国那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也是从“神本”向“人本”转化的时期。现代新儒家的代表冯友兰教授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试稿中提出:“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人’的发现时期,与‘天命’和‘鬼神’比较起来,‘人’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认为人应该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孟子在继承前人人文主义情怀的基础上,从整体的高度看待人及其生命,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进行肯定。孟子认为这些美好品性都是人们本身具有的,并不依靠外界的给予,所以他发人深省的喊出:“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F6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