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欢迎阅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摘要 科学精神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加上中国传统中缺乏现代科学精神,致使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求强化人文教育,重建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完善教学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注重大学生知识的内化(陇东人作品)。 关键词 大学生;科学精神;人文教育;科学教育
1 科学精神的概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应有的重视,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发展人、完善人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关注不多,未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弘扬放在应有的位置。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中凝炼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变更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成果的升华[1]。它源自科学活动,但又超越科学本身,不为科学工作者所专有。科学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内容:探索未知、真理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开拓创新、勤奋不息的进取意识;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
2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状况
大学作为高等学府,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更需要发挥其科学精神的重要辐射源的作用。同时,高等学校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无时不刻不受社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各方面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从总体上看,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和道德价值取向是健康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素质还存在种种缺陷,比较突出的现象是:部分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理想,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文化淡漠,对西方文化和粗俗文化盲目追求。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曾一度高扬的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规范正悄然地被湮没,部分大学生为自发的经济利益所引导,极力去追求个人利益,“个人提出了自己世俗的幸福性要求,人们已经无暇继续考虑社会和人类的终极意义”。精神成为一种奢侈的“装饰”遭到冷落,精神的抽象允诺已失去往昔的号召力。这一切都昭示着人文精神的失落,也表明了大学生素质的缺陷和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薄弱。据某大学在参加一项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调查后,对毕业生的素质进行了总结:在能力方面,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我行我素;不懂创新,无创新能力。在素养方面,缺乏敬业精神,缺少理想,缺少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容易消沉;期望值过高,缺少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缺少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思维方法上,没有社会的、国际的、人类的视角,不会从宏观、战略、哲学的高度把握问题。上述调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缺失,迫切要求高等学校
加强素质教育,用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去充实大学生的心灵。
3 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重建教育理想,注重大学生素质培养
大学不仅有发展科学文化的科学追求,更有着“人文化成”的人文理想,为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造福人类服务,应注重将人培养成人才,而不是“工具”。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但由于大学过分注重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综合素质培养,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形成了眼界狭隘、志趣低俗、重利轻义、“有技术,没文化”的单面人。单纯的科学追求还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精神危机、道德滑坡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社会病”。为此,迫切要求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教育观念,改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大学教育的观念,把追求自由、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精神作为现代大学的精神,把人格的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作为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树立起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3.2 改革教育体制,重视通识教育
教育体制既包括基础教育体制,也包括高等教育体制。从整体上说,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阶段过早实行文理分科,到了大学阶段,又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文理交叉少,专业内容窄,学生没有自由选课的权利和机会,这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识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当今时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适应科学发展的这种趋势,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方式,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本专业的深厚知识,又具有广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分专门化的学科分科,有计划的组织院系调整和合并,拓宽专业口径,扩充专业内涵,并打破文理分家、理工分校的状况,建立具有理、工、农、文科的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专业性大学。同时所有专业都要向人文教育拓宽,即在所有专业中提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彻底改变重理工轻人文的状况,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进行人文学科的学习,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 3.3 提高教师素质,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往往视教师为楷模。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影响教育学生。长期过窄的专业教育模式以及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加上“文革”时期教育的劫乱,造成了大学的畸形发展和一代学生素质的缺陷。现在大学的许多教师也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自身的文化功底薄弱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人格力量在学生中的感染、启迪作用,使教师真正的融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一靠宣传,二靠管理。通过宣传,提高广大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具备“科学精神”意识,在言行举止方面注重表率作用;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藉以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D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