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江湖——浅析《送李愿归盘谷序》

2023-01-25 08:46:4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遥远的江湖——浅析《送李愿归盘谷序》》,欢迎阅读!
浅析,遥远,江湖,李愿归,谷序》
遥远的江湖——浅析《送李愿归盘谷序》

作为赠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篇典范代表。据说苏东坡对此颇为欣赏,称赞它为:“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唐无文章”未免过于夸张,但从中也可以窥见该文的影响和地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曾是封建文人矢志不渝的追求。然而造化弄人,当不能达济天下时,他们往往远涉江湖,在穷街陋巷或山泽大川中旁观世界,砥砺品格。本文中,韩愈就是借好友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来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艰难处境和抑郁心情的。

文章开头起笔简练,韩愈用艳羡的口吻描述了盘谷的位置、特点以及得名原因。那清幽美丽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是隐士们的最佳栖所。一句“友人李愿居之”,韩愈更是把丰富情感寄寓在了其中。其实,韩愈在此颇费匠心。他所摹写的盘谷越美,越能衬托出官场的污浊,越能体现自己处境的无奈。

接着,韩愈以“愿之言曰”引出下文。借李愿之口来展现世俗中三类人的种种表现,是本文颇为独特的章法。“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是第一种人。他们“利泽施於人,名声昭於时”,他们执掌权政,他们淫威骄横,他们滥施权利、喜怒无常,他们荒淫奢侈、无耻堕落。韩愈淋漓尽致的表达,把这些权相的丑态刻画的入木三分。在渲染中凸显出对时局的无奈和悲愤之情。“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是韩愈发自内心的感叹和不满。


他认为,那些道貌岸然的“大丈夫”,正是在“天子”的庇护下为所欲为的。世俗如此,像自己一样的有志之士只能枉自嗟叹。“吾非恶此而逃之”,一个“恶”,愤愤不平之心难抑;一个“逃”,无奈归隐之情显现。本句承上启下,为下文写到隐居者张本。

隐居者,是韩愈极力赞美的对象。“穷居而野处”,一个“穷”字,把仕途的穷困、不顺表白出来。在“茂树”下逍遥终日,在“清泉”中荡涤尘埃。隐居者寄身于僻处荒野,养性修身,洁身自好,去体味那份自然的闲适和超脱,这是隐居者的傲岸和孤高。至于采集瓜果,钓取鱼虾,无不是在歆享自然之乐。“起居无时,惟适之安”,那种无拘无束,安心舒适的日子,无形中与那沉浮的宦海作比,更是表白了隐者清闲自适的生活和清高避世的志向。他们与世无争,自得其乐,不受官场的束缚。“不维”“不加”“不知”“不闻”是真正“大丈夫”的坦然和自得。他远离污浊,鄙弃富贵,无疑是对“人之称大丈夫者”极有力的否定。

趋炎附势之徒,是作者摹写的第三类人。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投机钻营,摇尾乞怜,仰人鼻息。字里行间中,作者绘声绘色的描摹,鄙夷之态充盈其中,达到了入木三分的效果。

韩愈巧于设计,运用对比手法,对那些穷奢极欲的官僚和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李愿的隐居之志表达了向往和赞许。同时,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精心设计了一首古歌,把自己满腔的情怀寄寓其中,表达着对友人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09iK.html

相关推荐